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6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活动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举行 王连增等30人(含群体)入选
信息发布:管理员 日期:2019-07-02 查看:940次

IMG_4134.JPG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新时代好少年入场

1

6月28日上午,6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活动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举行。经广大网友推荐,30位身边好人(含群体)光荣上榜。在张家口的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河北好人榜”揭晓。

2

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李秀存和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有关负责同志共同揭晓6月“河北好人榜”

3

活动现场

上榜好人中,有15年义务为700名抗战英烈正名寻亲的王连增,有不顾危险高速逼停着火大巴车挽救一车人性命的王晓龙,有承包荒山发展榛果种植为贫困村增收3000万的李芳……网友感言:这些身边好人,用真善美温暖着我们这个社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最持久、最厚重的道德力量。

4

现场采访“助人为乐好人”代表贾永军、王海龙

5

中国好人原海平为诚实守信好人颁发道德传家宝

6

现场采访“见义勇为好人”王志强

活动现场,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李秀存和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有关负责同志共同为6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揭榜。

带着“张杂谷”三次援非的“农技师傅”章彦俊,唱响公益好声音的“花园好声音”志愿服务队队长王海龙,跪地15分钟抢救病倒老人的“80后”辅警贾永军,诚信经营让消费者吃到放心粮油的崔明飞,用柔弱肩膀撑起希望之家的杨玉芬等身边好人代表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活动现场,通过播放好人事迹短片、现场访谈、与观众和网友交流互动等形式再现身边好人感人事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歌颂身边好人的高尚品质。河北文明网、新浪网、长城网、河北新闻网等同步在线直播。

7

现场采访“孝老爱亲好人”杨玉芬、章梦如

8

向“敬业奉献好人”献致敬辞

9

中国好人阎会为敬业奉献好人代表颁发道德传家宝

10

省文明办和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承德宽城县有关负责同志交接“时代新人·河北好人”主题旗帜

活动现场,道德模范向好人代表赠送了“道德传家宝”。省文明办和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承德市宽城县有关负责同志交接了“时代新人·河北好人”主题旗帜。2019年7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将在承德市宽城县举行。

11

宣读倡议书

12

纪实小品《寻找最可爱的人》

13

歌舞《生死不离》

14

歌舞《祝福你好人》

附:6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助人为乐类: 侯泽军(石家庄市)、常久(张家口市)、王景春(承德市)、罗香芹(保定市)、张娜(沧州市)、王连增(邯郸市)、贾志修(邯郸市)

诚实守信类: 王卫微(唐山市)

见义勇为类: 徐芝立(石家庄市)、隆尧见义勇为群体(邢台市)、李建峰(邯郸市)、王晓龙(定州市)

敬业奉献类: 李芳(承德市)、张文龙(张家口市)、刘海清(张家口市)、刘志钢(张家口市)、宋强(唐山市)、王晓颖(廊坊市)、严立新(保定市)、刘洪永(衡水市)、李宁(衡水市)、马菊香(定州市)、郭永军(华北油田)

孝老爱亲类: 郜永利(石家庄市)、许建国(张家口市)、刘娟(秦皇岛市)、郭金秀(廊坊市)、吴国军(廊坊市)、王玉森、李兆凤(沧州市)、陈见荣(沧州市)

30位上榜好人事迹展播

15

侯泽军:致富回馈乡邻把产业放在家乡 吸纳2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侯泽军,男,197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石家庄市赞皇县黄北坪村人,石家庄昌鎏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侯泽军建立起自己的公司后积极为家乡做贡献。2016年,洪水袭击了黄北坪村,侯泽军给家乡捐资捐物数万元。2017年,侯泽军在黄北坪村建立了农宅旅游合作社,从养殖、种植、闲置农宅改造等多方面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帮他们创收,截至目前,合作社95%以上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吸纳贫困人口近200人。此外,侯泽军还帮助村里盖房,修建基础设施,村里的每一处改善几乎都有他的一份力。

  迫于生活压力,侯泽军17岁时便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从那天起,他就告诉自己,等有了出息,要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更好。1997年,高中还没毕业的侯泽军进城打工,由于勤快能吃苦,经过几年的打拼,侯泽军小有所成,攒下了30万的积蓄,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侯泽军决定回乡创业,将农村的产品销往各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在那个大多数人都想逃离农村、往外走的年代,侯泽军回到了村里,他在村里承包了一片荒山,耗尽所有积蓄买了2万只鸡苗,创建了绿色养殖基地。

  2016年夏天,连日的暴雨让多地发生洪灾,黄北坪村这样地处山区的小村庄自然难以幸免。入村的唯一道路被冲毁,多处房屋坍塌,庄稼烂在了地里。侯泽军得知后立即赶了回去,他默默走访了村里条件困难的村民,送去一些米面。洪灾过后,村里展开重建,在政府的帮助下,被洪水冲毁的出村小路将被改建成一座坚实平坦的大桥,然而修建大桥会占用村民的耕地,为了村民的几万元补偿款,村干部们四处求助,却没有结果。几经波折,村支书侯树民想到了侯泽军,一通电话打过去,不到十分钟,钱款就打到了村里。这一帮,让侯泽军再次投入了家乡的振兴事业中。

  从此,侯泽军和侯树民等村民开始一起讨论村里的现状、村民的境况。侯泽军意识到,想要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给钱给物绝不是长久之计,他要投资家乡,通过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

  如今,侯泽军的各个子公司已趋向平稳,并且成立了自己的集团,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他打算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支持家乡建设上。2017年,侯泽军在黄北坪村建立了农宅旅游合作社,从养殖、种植、闲置农宅改造等多方面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帮他们创收。然而,侯泽军的计划决不止于此,“村里有红色旅游资源,只是一直鲜为外人所知,如果合理利用,一定可以给乡亲们增收。”目前,侯泽军已经开始着手这件事,他想打造出家乡的旅游品牌,让村里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16

常  久:老将军退伍不褪色 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

  常久,男,1940年06月生人,党员,汉族,原第六十五集团军副政委。1955 年参军入伍后经过军队和学校的培养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由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退伍不褪色,回馈奉献爱

  2000年离职后,他怀揣着军人的那份真挚的情感走上了慈善公益事业的道路,他参加了雷锋精神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基层宣传弘扬雷锋精神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上万元。他说:"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要向他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2017年初,常久将军成为了慰问抗战老兵公益团队“阳光行关注历史志愿者团队”的发起人,他经常说:“我们要关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功勋老兵,没有他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两年多来,他带头参加慰问功勋老兵,冒酷暑、抗严寒。克服年老体弱,去遍了张垣大地,七区八县慰问里程数五千公里,功勋老兵40 站,达80 多人次功臣英雄。每到老人家时他都拉着功勋老兵的手,并高举起手致礼,向老功勋表达他的敬意之情。他多次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慰问功勋老兵,表达了一个将军的感恩之心。

  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他怕打扰团队的公益活动工作。不让队员去看他,他还惦记着团队的慰问工作。出院后又立即加入到慰问活动中,有一站是慰问董存瑞的弟弟董存金,他早早穿着志愿服务者的红马甲,步行10公里到了集合点集合,在慰问活动中网易新闻采访将军,他说"董存瑞是怀来县南山堡人,青年时他是儿童团长,勇敢机智,传递情报,参军后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光荣牺牲,他是祖国的骄傲,是怀来县人民的骄傲,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用先烈的精神教育和鼓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讲红色文化 颂正直能量

  常久将军是慈善公益活动的践行者,是奉献爱心的传播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在团队宣讲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他为了讲好红色文化,自购书籍,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辛苦伏案背课。并进行了试讲,积极反复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充实完善讲课方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第一讲受到了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同学们说“这样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很好,听了将军的讲课受到一次革命思想主义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对于青年一代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动的一课。”

  一个兵,一颗心,一面旗。65年前,常久将军参军入伍,他一身戎装,对党忠诚,功勋显著。退伍之后,他选择继续奉献社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成为一名义工,将爱心传递于抗战老兵,在他的血液里积淀了厚厚的大爱。他将红色文化带进校园,用行动传承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他是军队锻造的铁血将帅,是反馈社会的爱心老兵!

17

王景春:八旬老人带领贫困群众养蜂奔小康

  王景春,男,1936年8月,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1997年在电影公司经理任上退休,现任宽城县老科协龙须镇分会副会长。

  在龙须门镇王家店村李家店举行的养蜂培训会上,耄耋之年的王景春正在给蜂农讲课。每年7月是蜂农最忙碌的时候,既要摇蜜又要采浆,为了让大伙儿取得高效益,王景春隔三岔五的就会到蜂农家给大家讲解养蜂知识。

  说起养蜂,他与蜜蜂有着43 年的情缘。最初,王景春学养蜂是受南方人的影响。

  那时,宽城境内很少有人养蜂,王景春辗转从宽城县尖山子村一个教师手里花70 元钱买了一箱蜜蜂,自己动手做蜂箱,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家的后院园子里试着放养两箱蜜蜂。他一边放养一边学习,每天细心观察它们的变化,并认真记录,蜂群从30 群壮大到70 群。结果第一年养蜂摇蜜800斤,他以每斤7 毛钱的价格卖给了土产公司,土产公司经理说他的蜂蜜弥补了县里的缺口。这让王景春既兴奋又激动,养蜂既能增加收入,还能为县里的蜂蜜供给做贡献,这更加坚定了他养蜂的信心。

  随着蜂群队伍不断壮大,王景春的家庭生活也随之改善。1984 年,他是梁前院村第一个盖起新瓦房的人。这时,养蜂已经成为他的第二职业。后来,王景春到县电影公司工作,经常带着电影片子走乡串村放映电影。这样更便于他查询蜜源,了解各地的气候条件、花期规律、花品种类、放养条件,为养蜂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与此同时,王景春把业余时间都花在蜜蜂养殖的钻研上,他阅读大量的有关养蜂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同时与北京农科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所取得联系,学习养蜂专业知识。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快速育蜂法、高产蜂王浆法、高产采收花粉法等成套的宝贵经验,为蜂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他传递“甜蜜”生活热心之路。

  王景春正式推广和传递养蜂知识和技术是在他退休之后。那时龙须门镇比较贫穷,人们靠耕种土地或外出打工为生,辽阔的林场和山场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他就宣传发动群众养蜂。因为养蜂是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的致富好项目。起初由于人们思想比较保守,有的怕挨蜇,有的怕赔钱,有的怕辛苦,所以王景春的宣传动员屡次失败。但是他不甘心,左思右想,究竟怎么才能让人们的思想贫脱、生活贫脱。

  为了寻找准备帮助的贫困户,王景春骑着自行车去龙须门镇韩杖子村,向村里人打听谁是村里最穷的户。经打听,23 岁的许文学和26岁的妻子佟宝凤都上过学,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结婚后两人只能过着“吃菜咸盐靠鸡蛋”的日子,没有别的收入。王景春就动起了帮助他脱贫致富的念头。

  说干就干,许文学因没钱买种蜂,王景春就免费送种蜂,开始手把手教他如何养蜂,从培育蜂王到壮大蜂群,从分群到摇蜜,几乎每隔三五天王景春就去他家观察和指导。在他的帮助下,许文学掌握了一定的养蜂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养蜂规模越来越大,已经由开始的几群发展到现在的150群,好年景时年收入10多万元。

  如今许文学不仅成立了科达养蜂专业合作社,还在县城买了楼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看着许文学和佟宝凤的幸福生活,王景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许文学是王景春最早培养出来的养蜂大户,看到许文学的成功,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富不是一两个人富,而是一群人都要富。

  在培树致富典型同时,他依然利用早晚走家串户动员,无偿提供蜂种和养殖技术,采取“1+1”或“1+2”的带动法扶持养蜂户。为了更好地吸引乡亲们养蜂,他向生产组申请了靠山边的不足三分地的养蜂场地,花费1万两千余元盖起了两间蜂房,购置了养蜂器具,为全镇发展规模养蜂做准备。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龙须门镇养蜂户已达百余户,年产值达200余万元,蜂农纯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其中有9户收入达到10万元,30余户通过养蜂实现了脱贫致富。2011 年,河北省老科协命名龙须门镇为省级养蜂科普示范基地。2012 年,宽城县委县政府授予王景春“致富能手”的称号。2018年度王景春获得“最美宽城人”荣誉称号。

18

罗香芹:垫资百余万帮助家乡建学校

  罗香芹,女,1962年出生,蠡县蠡吾镇八里庄村村民。她致富后不忘乡邻,热心公益,慷慨解囊捐赠钱物,帮贫扶困,排忧解难,是传递爱心的“红旗手”。2019年被评为 “保定好人”。

  她凭借勤劳和拼搏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事业小有成就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奉献社会上,经常慷慨解囊,接济村里的贫困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村里宋红根妻子身患绝症,但家里穷的拿不出钱治病。罗香芹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1000元;汶川大地震时,她带头捐款10000元;村民张伟钊的三岁儿子身患白血病,欠下了很多外债,她又带头捐款4000多元,还动员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们捐款相助。

  村里的路灯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罗香芹和合作伙伴出资6万多购买路灯200多盏,解决了村民晚上出行难的问题;每年春节前,她会都给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党员和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油等慰问品。

  她致富不忘助学,情系家乡教育,为改善家乡教育慷慨解囊,对教育的爱,罗香芹爱得慷慨无私,不矫饰,不做作,她就是这样的人。“捐资助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愿意做,更乐意做”这是罗香芹说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可常年坚持如一地资助贫困学生,很少人能做到。罗香芹做到了,她资助的贫困学生遍布蠡吾镇八里庄村,有的已学有所成,工作在大江南北;有的正在大学苦修学业成绩优异。十多年来,罗香芹共资助贫困学生10余人,累计捐资15多万元。村里建小学,罗香芹个人垫资150余万元,把村小学租赁的土地流转成学校用地,解决了学校用地不足的问题,新教学楼的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

  罗香芹还在村里组织了“说说心里话,聊聊家中事”活动,她邀请了村里经历丰富又热心肠的男女老少,耐心倾听老乡们的心事,积极为村民们排解忧愁及困惑。

  考虑到农闲时村民们精神娱乐生活的匮乏,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积极邀请村民一起搭台唱戏,扭秧歌。还考虑到村里老年人晚年生活缺少陪伴,罗香芹提议并开设了老年人娱乐学习班,请村里的大学生、老师义务为老人们讲讲故事、唱唱歌曲。看着村民们满意的笑脸,罗香芹会更加坚定地继续做好她反哺家乡的善行。

  “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做好事心里踏实;人活着,时刻要为大家,做公益心中幸福”——这就是罗香芹简单朴素想法。

19

张  娜:身残志坚 用声音帮助更多盲人认识世界

  张娜,女,汉族,1977年出生,群众,现任东光县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沧州市盲人协会主席。张娜出生在东光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本应给这个家庭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她,却因为视力残疾,打破了家人的平静。求学路、工作路处处荆棘,她一路倔强坚强地走来,铸就了自己特有的芬芳与色彩。

  视力仅0.02,她却以健全人标准自我要求

  艰辛的旅程更能激发顽强的斗志。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她以一个健全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常人做到的,她要努力去做好,常人做不到的她也试着去挑战。她自修完成了专科、本科的全部课程,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她自学计算机技能,不仅可以快速盲打,还能熟练运用办公、图像、音视频处理等各种软件,网络工具更是应用的得心应手。十几年里,她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设立爱心信箱和热线 为盲人疏导心理

  1994年4月27日,一个她生命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日子,那是她第一次提起笔,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写成文章投给媒体,就在这一天,她的故事被德州电台的“青春风铃”节目播出。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成为广播故事的主角。不久,满载鼓励与祝福的信鸽从四面八方飞来,激励她走过那段黑暗的日子,那日起,她便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她的生活注入了崭新的色彩!

  社会的温暖和朋友们的真诚抚慰了她那颗受伤的心,让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感动之余,她下决心要把获得的爱传递出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体味阳光的温暖。于是,借毕业后在家待业之机,她先后以爱心信箱、爱心热线、去电台做特别节目等方式自费为需要帮助的朋友送去温暖、树立生活的信心。虽然大量的邮资和话费给她的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但是父母省吃俭用,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继续她的爱心接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看到她的残疾朋友找回了失落的信心;当她知道她大墙内的朋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当她听到许许多多的朋友因为她的努力再次拥有快乐时,所有的辛酸与汗水都化为幸福的微笑盈满心田!

  做盲人的“眼睛” 帮他们阅读

  她坚强地笑对生活。2011年,她的作品《七月的阳光,永远的辉煌》在中国残联举办的“生命中的太阳——残疾人喜迎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她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创办《暖伞报》,并担任主编。2013年,她当选为河北省残联六届主席团委员、沧州市盲人协会主席,2018年再次当选河北省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委员、沧州市盲人协会主席。

  她坚信“收获爱,奉献爱”的信念。在当选为沧州市盲协主席之后,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盲人朋友们成了她整天思考的问题,最后她决定为盲人朋友读书,用声音缓解他们的阅读之苦,让他们在有声读物里收获知识,学会坚强,笑面人生。

  她自费购置电脑、声卡、录音设备,开通了她的微信公众号“生命阳光之为爱读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精心挑选文章、配音乐、录音、后期处理、上传分享……制作时,虽然把电脑上的字调到很大,她仍然需要眼贴屏幕才能看到,并且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辨识,看的速度远远低于语速,为此,录音之前,她必须一遍遍去读,去记,每篇文字都要基本达到能够背诵的水平才能开始录音。录音的过程中,她要眼贴电脑屏幕,中间根本放不下话筒,她只能将话筒歪到一边,一手持话筒,一手拿鼠标,滑稽的姿势有时连自己都不禁哑然失笑。尽管如此,还是不能避免因为看的速度太慢而读错,那就从头再来。就这样,删了录,录了删,删了再录,每篇文字录下来都需要四五个小时;每晚整理完毕都是凌晨。不管怎么苦怎么难,她都没有想过放弃,她始终坚信,困难有限,爱心无限。

  截至目前,她的有声作品已有230余篇,不仅包括《荆棘上的花朵》、《无声的震撼》、《她看见了大海》等励志美文,还有《坚强》、《母亲的泪水是条河》等残疾人作家的作品,让残疾朋友在听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生命阳光之为爱读书”微信公众号成了她的战场,成了残疾朋友们“读书”的专场,成了奉献与爱的家。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朋友们,她寻找可以利用的网络电台,通过刻录光盘等各种方式帮助不方便上网的盲人朋友们。

  更让她欣慰的是,在2015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火热进行中的时候,著名的诗人汪国真先生不幸离世。她以沉痛的心情推出一期怀念专辑。不曾想,这篇作品在健全人朋友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也开始关注她的作品,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有朋友问她,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这样不停地旋转到底为什么。她说,“我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精湛的朗诵技巧,但是我有一颗火热的、渴望奉献的心,我愿意燃烧自己,为黑暗中行走的朋友们带去一丝光明。”2019年5月16日,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张娜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

王连增:15年义务为700抗战英烈正名寻亲

  王连增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为党的建设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98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保持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红色情怀。为了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对社会及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党爱国教育,他毅然选择了红色文化收藏。

  多年来,他的生活一直非常节俭,他四处奔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有限的钱财都用在了红色收藏、帮助查证烈士资料上面。他还和另外两名退休党员一块发起成立了邯郸红色收藏委员会,大力传承红色文化。他还办起了家庭小型纪念馆,并取名为“聚东阁”“怀东书屋”。纪念馆展出各类红色藏品数千件,为社区开展活动,邻里、亲朋、藏友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平台。 

  多年来,他痴梦红藏,家国情怀,心甘情愿为红色收藏付出一切,竭尽全力将红色收藏推向社会,为民服务,助人为乐。不图名、不为利、不转手,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立志将红色文化、太行精神传世传家,鞠躬尽瘁回报党和国家。为了收到更多的藏品,他参加各地的交流会。2004年春,在河南安阳一次收藏交流会上,他发现了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1947年5月编印的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名录》,当即倾囊买下。有了这套重要资料,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把有关革命烈士的书籍、报刊、史志及各种资料作为收藏的一个重要专题。近15年来,他收集了《河北省牺牲病故革命军人名册》《中国共产党烈士传》《解放军烈士传》,河北、山西部分市县的史志及刊载烈士事迹的图片资料上千件。

  2005年邯郸市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设立专柜展出了他倾囊收藏的晋冀鲁豫《烈士英名录》,当时在现场就有不少参观者要求帮助查找战争中牺牲的亲人。新华网、《河北日报》《邯郸晚报》河北电视台、邯郸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那时起至今,全国各地上百个团体、个人来信来电或登门访问,要求查找烈士和亲人。他不怕麻烦,认真记录,做到有求必查,查必有复。每查一个人或一个部队,都要一册一册翻阅,逐人仔细查找、核对,少的费时一两天,多的费时两三个月。从67岁到82岁,他先是戴着老花镜,如今是举着放大镜,一页一页的翻阅名录,逐字逐句的核对比较鉴定。

  2005年,香城固烈士陵园安葬了1940年10月邱县香城固伏击战中牺牲的27位烈士,他查出其中22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历。2009年,河北邯郸武安市建立了烈士纪念堂,纪念1940年10月武安阳邑阻击战中牺牲和战后伤重不治牺牲的160多位烈士,他主动请缨,查出60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历。山西长治武乡县建立八路军烈士陵园,将散落在武乡内的烈士遗骨移葬园内。他和老伴一起用了3个月时间,反复查阅了武乡县地图、县志、地名志,查实了在武乡境内长乐村、关家垴等40多次对日作战中牺牲的558位烈士名单,并将名单打印成册提供给武乡县民政局,以便刻制碑文。2016年,武安市民政局在左权县上泉村为埋葬在当地的70位梁沟兵工厂保卫战烈士建起了一座烈士公墓。因资料匮乏,只能竖起了无名烈士碑。他获悉后,和老伴一起认真核对,认定14位烈士是在梁沟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后来,这座无名烈士碑上,刻上了14位烈士的姓名。2018年为永年马云找到其老爷苗群喜的下落。这些烈士有的刻碑立文,英名永存,有的亲人得到慰济。上面记述的这些是查有结果的,更多的是费尽周折,翻遍全书,多方比对,最后没有查到下落,他也是遗憾告知烈士的亲人,尽可能给与宽慰与安抚。

  15年来,他帮助700多无名抗战英烈重见天日、魂归故里。《邯郸晚报》《今日头条》《新浪网》《电网头条》都进行了报道,被传为佳话。很多烈士家属纷纷向他表示感谢,有的烈士家属不远千里,也要登门致谢,还有的烈士家属非要送物送钱表达感谢之情。他都是一概拒绝,并说了这样的话:“你们的亲人为国捐躯,抛尸荒野,姓名都不曾留下。应该是每一名幸福生活在当下的人向你们表示感谢。我能做的,就是搜集更多的文献资料,有求必查,查必告知,以全我对革命先烈感激报答之心!”

  如今,王连增的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在大学就读的孙子、外孙,在他的感染熏陶下,都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表示要将忠心爱国,一心向党,助人为乐,奉献一生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21

贾志修:“剃头爷爷”五十二年理发不要钱

  贾志修,男,现年72岁,鸡泽县双塔镇西仝庄村人。1965年参加工作,在本村小学任教,2006年退休,教龄长达41年。1966年至今,他自备理发工具,连续52年为全村小学生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尤其是近些年,他自建“上门服务日程表”,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从未收过一分钱,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剃头爷爷”。

  孩子眼中的“好爷爷”,理发辅导不要钱

  他19岁参加工作,一直在西仝庄小学任教,直到退休。那时,村里没有理发馆,孩子们一个个头发长了没人打理。他暗下决心要学理发技术,他自己买了剃刀,后来换成推子,从此开始了长达52年的义务理发历程。“一开始只会理光头,干了一年学会了推平头。”不光学校的孩子,就连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找他理发。

  几十年来,他的理发工具换了一套又一套,购买维修工具的费用不知花了多少,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收取过理发费用;几十年来,他的学生一茬茬毕业,他教了父亲教儿子,教了儿子教孙子,西仝庄几乎人人是他的学生,学生、学校、教育也成了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尽管早已退休,他仍舍不得学校,主动要求义务在校值班。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中午1点,他都按时开门迎接学生、清扫校园,课间还为孩子辅导作业。“只要给孩子们在一起,我的精气神就感到无比旺盛。”他用朴实的语言形容了自己的感受。

  老人眼中的“大好人”,按月上门不间断

  他在多年理发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老年人尤其是卧床老人的生活的不便。他亲自上门,与这些年迈或残疾或因病卧床的老人主动达成服务承诺,每月定期上门理发。

  每个月的农历初二,是他跟德文约定的“理发日”,吃罢早饭,他骑上自行车,来到了康德文家,阳光下他搬来椅子,搀扶着德文坐好,给他披上自带的塑料布,便开始了理发。75岁的康德文9年前得了脑梗,留下了后遗症,子女在外地常年不能回来,一直靠老伴伺候。“别的事还好办,就是村里没有理发馆,理发还得去镇上,上车下车难得很。”他知道后,带上工具就来到德文家,并将每月初二的日子定了下来,按月上门,从不间断。

  初二是德文,初八是生财,在他的心里装着一本“服务日程表”,这是他和这些腿脚不灵,甚至是卧病在床的老人的约定。“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成辈子做好事,他做了一辈子好事,他是俺们村的大好人。”这是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对他的评价。

  邻里眼中的“热心肠”,助人解困不图报

  除了日常为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前几年他还义务照顾了一位无儿无女的许姓老人。许老汉唯一的弟弟在湖北工作,常年不回家,老许因患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默默担起了照顾老许的重任,坚持每天抽出时间给他做饭,并一口一口地喂饭;衣服脏了洗衣服,隔三差五擦身子,就这样一直伺候到老许谢世。

  他的邻居、当年的学生贾勤莲回忆起1966年的地震,“当时的学校是在一间破庙里,地震一来,庙里的房脊都掉了下来,大街门也眼看就要倒塌。那时我才十来岁,贾老师怕砸伤我们,一个个抱着我们隔着墙头递了出去。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负责任、爱孩子的好老师。”

  他还是村里的义务清洁工,除了将自家的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门口巷子和街道的卫生他也是经常地义务打扫,巷子虽窄,但干净整洁。

  “他是个大好人,这是俺村公认的。他老哥用他的实际行动带动了俺村的村风、民风,我们将时刻以他为榜样,让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真正成为西仝庄的精神名片。”村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2

王卫微:凭借诚信发展养殖业 带领群众共致富

  王卫微,男,1967年生,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群众。

  2003年参加工作,曾任唐山市天翔货运联合车队队长。为了发展家乡的农业养殖业,让更多的农民养猪致富,2008年离开唐山市货运联合车队,回到平安城镇平安城三村,组建成立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几年来,王卫微同志以带动农户、服务农户、让利于农户为主要目标,诚信做人,诚信经营,带动和影响了当地90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猪致富的康庄大道。王卫微以及他所领导的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1年,王卫微荣获遵化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当选了遵化市人大代表,今年又当选了唐山市人大代表。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010年被认定为唐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遵化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以及河北省和唐山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带头人

  2008年,王卫微为了回家离开唐山市货运联合车队,回到平安城镇平安城三村,组建成立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王卫微自筹资金建起了占地20亩,生猪存栏1000头的第一个养猪场。为了养好猪,为了让大家能够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肉,他硬是凭着一种信念与执着,一种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一门心思念起了养猪经。平时只要不出门,他都是寸步不离圈舍,查看圈内情况,努力学习养猪知识,特别针对猪死亡的致命问题,认真学习猪类疫病知识,掌握各个阶段的防疫要点。就靠着这样一股钻劲,一颗热心,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并且将他的养猪场从当初的20亩扩展到了目前的60亩,生猪存、出栏量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

  在生产经营中,王卫微始终坚持“诚信做人,诚信养猪,生态发展”的理念,制定了养殖流程和技术标准,严把生猪饲养环节的每个关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出栏的每一头生猪全部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要求。

  对待合作社的每一位社员,王卫微也是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在今年2-6月份,由于受甲型H1N1禽流感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为压缩农户的养殖成本,他把自家准备以每头600元一头的仔猪以每头500元的价格卖给成员。同时,他还积极主动兑现与合作社社员签订的生猪回收协议,解除社员后顾之忧。当时出栏的生猪价格每公斤只有12元左右,可是,生猪成本每公斤就在13元,所有养殖户全部面临出栏每一头生猪,不算几个月工资还得亏损100元。在这段期间,合作社成员共出栏2300头生猪,成员亏损达23万元。为避免给社员带来损失,王卫微主动兑现协议,承担了23万元损失。几年下来,他所承担的养猪社员损失已达80多万元。王卫微讲诚信的美名一传十,十传百,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广大养殖户的信任,目前,加入遵化市天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由2008年的10几人达到现在的180多人,带动养殖户900多人。

  打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合作社团队

  在合作社日常管理中,王卫微深深认识到,要使合作社绿色生态养殖的牌子亮起来,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还不够,还必须强化每一个社员的诚信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诚信做人,诚信养猪,生态发展”的实践者。为此,他结合自身实际,多次组织社员开会,宣传“诚信养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是在养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法则。在此基础上,他还和合作社全体成员一起共同制定了奖罚分明,有监督、有考核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社员的行为。同时,为确保养殖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王卫微还推出了“四统一”服务模式,向社员养殖户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及兽药,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成猪,这样既保证了生猪的质量,又确保了养殖户的核心利益。

  王卫微和他的社员们用“诚信做人,诚信养猪,生态发展”的理念打造出了自己生猪养殖的金色招牌,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也为自己赢得了大市场。新希望集团、千喜鹤公司等国内知名肉食加工企业主动上门,并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仅此一项,养殖户年多增收60万元。

  王卫微和他的社员们用“诚信做人,诚信养猪,生态发展”的理念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合作社已总资产1281万元,2012年出栏生猪1.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900多养殖户走上了“诚信养殖,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23

徐芝立:好医生果断出手勇救轻生患者

  徐芝立,1980年10月,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8月起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修。2019年2月26日晚,一年轻男子在医院跳窗欲自寻短见。徐芝立见义勇为,果断出手救回轻生者。

  救人过程:2月26日晚,徐芝立正在进修医院7楼的泌尿外科医生办公室写病历,突然听见开水房里窗户发出咣当咣当的异响,像在踹窗户一样的声音。他赶紧跑过去,到门口一看,有个中年男子已经站到窗户外要轻生跳楼。当时,轻生者就剩一只手扒着窗框,一只脚踩着外面的窗台,身体朝外,呈现马上要跳下去的姿势。情急之下,徐芝立大喊一声“兄弟,别跳!”,并箭步冲向前去,一把拽住了轻生男子刚刚松开窗框的手,竭力将他拉在窗台边,并反复劝阻他说“兄弟,你这样跳下去什么用也没有,人只有活着才能解决问题,我们都可以帮你”,可是,轻生男子不顾劝阻,反倒用脚使劲反踹窗台挣脱徐芝立攥住他的手,徐芝立逐渐精疲力竭,但仍然紧紧拽住轻生男的手不肯放松,并朝病区里大声呼救。之后,有其他医生、围观群众和医院保安陆续加入营救队伍,直到约半小时后消防救援人员赶来,使用专业工具破拆窗户才将轻生者成功救起。之后徐芝立又走到轻生男子面前,仔细询问他跳楼的原因。原来该男子多位家人接连遭受重病打击,觉得家境困难、人生很失败,所以起了轻生的念头。听他说完这些,徐芝立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我们遇事要往好处想,往长远看,我们国家有大病救助机制和各种帮扶政策,人只要活着,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别再做傻事了。生死面前,徐芝立在寒风中拽着轻生者不松手,苦苦坚持了半个小时,这种奋不顾身的营救行为也让他受了伤。第二天,徐芝立的两个胳膊酸痛无比,手也肿了,肩膀几乎抬不起来,手腕子上也被划破皮肉,差点儿伤及腕部血管和神经,但他没有请假,将伤口消毒包扎后,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仍坚持协助上级医生完成了当日的临床工作。进修科室的党支部书记、科主任、护士长等领导同志特意召开扩大班会,对徐芝立成功处置险情的行为提出高度赞赏和衷心慰问,称赞徐芝立头脑冷静、不顾危险,第一时间冲过去抢先抓住轻生男子的手,为后续救援创造了机会,争取了宝贵时间。

  3月9日,《燕赵晚报》刊登了徐芝立同志见义勇为的事迹,人民日报公众号、环球网、中新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网易网等20余家重要媒体转载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市三院党委和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先后发出表彰通报,号召大家向徐芝立同志学习。市卫健委党组表彰文件中提出:向徐芝立学习,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从医为民的政治品格。

24

隆尧见义勇为群体:五名基层干部冒险抢救起火车祸群众

  近日,在隆尧县的一起交通事故中,发生了这样惊险而令人感动的一幕。4月29日晚8点左右,隆尧县东良镇政府王立鹏、东良镇派出所所长景立峰、高村支部书记李贵僧三名镇村干部正在进行日常值班巡逻,途中行驶到内丘县与隆尧县交界处,看到远处有火光冒出,出于职业敏感型,意识到可能是通道绿化着火,他们驾车迅速向火光赶去,赶到现场发现是一辆白色轿车发生事故后发动机起火燃烧。

  “当时看到那辆小汽车前机盖已经窜出1米多高的火苗,车内浓烟滚滚,车主被卡在汽车驾驶室内一动不动,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东良镇干部王立鹏描述当时的情景,他说:“当时我们没考虑那么多,就一个念头儿,立即把人救出来。”

  随即王立鹏将车辆停在附近,三人不约而同第一时间投入救人中,此时东良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主任李占群、泽畔村委副主任曹志华两辆车陆续赶到,随即加入到了救人当中。五人使用车载灭火器试图压制前机盖火焰,一辆路过的出租车司机也提供了车载灭火器,但火势太猛,三个车载灭火器扑救无济于事。情况危急,救人刻不容缓,但是驾驶员身材高大,由于撞击在上半身一侧,副驾驶车门因事故变形无法打开,五人试图从后门将人救出,但难度相当大,由于汽车撞后变形,主驾和副驾车门都无法打开,驾驶员也没有意识,要想从后门将人救出,难度也相当大。眼看着前机盖的火苗越窜越高,火势越来越大,五名同志心急如焚。怎样才能将副驾驶的门打开,迅速把人救出来,大家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办法,五名同志分成两组,一组同志在后座从里侧往外猛推,另一组在车外使劲向外拽车门,几次尝试,副驾驶门终于成功打开,他们将被困人员救出车外,并迅速将伤者转移到二三十米远的地方,看护伤者并观察其身体状况。在交警、120救护车赶到后,五人协同医务人员共同将伤者抬至救护车送医治疗,在三辆消防车赶到,对燃烧车辆扑救,整体情况较为平稳后,五人才相继离开。

  “想想真是后怕,当我们把人救出来后,不到5分钟时间,整辆车就全部燃起熊熊大火,如果人还困在车里,如果我们的救援再耽搁几分钟,后果会不堪设想,那可真是生死救援啊!”回忆事发现场的场景,东良镇派出所所长景立峰至今还心有余悸。

  东良镇五名党员干部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行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邢台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纷纷报道。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东良镇对他们进行了表彰,并授予王立鹏、景立峰、李贵僧、李占群、曹志华5名同志全镇“优秀镇村干部”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隆尧县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使“两个维护”、“四个意识”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心中。东良镇更是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普及公益精神,使见贤思齐蔚然成风,互帮互助、见义勇为成为一种时尚,该镇的“乡贤+”服务品牌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属于独树一帜的服务群众亮点。

25

李建峰:奋不顾身勇追盗车贼

  李建峰,男,1975年出生,邯郸市邯山区七岔道中心校任教。

  2016年9月7日中午,虽然立秋多日,但天气依然炎热,因教师要比学生提前到校半个小时,所以在两点钟李建峰驾车返校,途中遇到一名中年妇女慌慌张张地拦住他的汽车,李建峰摇下玻璃问:“有什么事吗?”她说:“俺在地里干活儿电三轮被人偷了,还没走多远,麻烦你帮俺追上去行吗?”李建峰毫不犹豫地打开车门说:“上车”。驾驶着汽车就去追赶。

  大约追了一公里,就看见盗贼骑着农妇三轮车正行驶着,当那位农妇看到盗贼骑着自己的电三轮时,激动的说:“那辆电三轮就是俺的,咋他身边还有一个骑摩托的同伙呢?”李建峰隔着车窗望去,看到两名中年男子,一人骑着八零摩托车,一人骑着盗走的电三轮车,年龄大约在四十六、七岁左右,身材魁梧,其中一人从背后看是个秃顶人。距离他们还有三、四十米时,紧促的鸣喇叭,那两名盗贼向后看了一眼,若无其事地不慌不忙的正常行驶着。那两名盗贼看到李建峰即将追上他们时,其中骑摩托车的人加快了速度,跑到了骑电三轮车人前面,骑电三轮车的人跳下三轮车把车丢到路中间,坐上同伙的摩托车就跑了。由于路窄,又有电三轮车在路上挡着,无法再追那两名盗贼。

  农妇下车看了看自己失而复得的电三轮车完好无损,脸上露出来喜悦之情,对李建峰说:“让俺请你到食堂吃顿饭吧!要不我给你点儿钱儿”。她又说:“这辆电三轮是俺花五六千块钱才买了没多久,今天多亏了你帮忙。”。

  李建峰看了看表随口说了声“快上课了”就驾车而去。

26

王晓龙:不顾危险高速逼停着火大巴车 挽救一车人性命

  近日,湖州高速上就发生了一起大巴车燃烧的事故,整个车都烧成空壳了,不过一车人无一伤亡,说到原因,这要感谢一位奔驰车驾驶员勇敢将大巴车逼停,挽救了一车人的生命。

  事情发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杭宁高速上,当时这辆大巴车尾部冒起了浓烟,但是驾驶员却不知道,还在高速上开着,这个时

冀公网安备 13020702000135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