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地新闻
“丰南篓子秧歌”再现江西南丰 经典演绎非遗文化魅力 再展传统文化风采
信息发布:管理员 日期:2019-09-30 查看:490次
IMG_4134.JPG

9月25日—28日,由丰南区文化馆(百花艺术团)重新组织编排的《丰南篓子秧歌》再度演绎传统文化经典,代表河北参加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的“面具舞蹈文化周”展演。

1

2

3

4

丰南篓子秧歌是全国大场秧歌独特的艺术品种,源于丰南西部东田庄、黑沿子一带的民间秧歌“篓子灯”。“篓子灯”是由我国最古老的舞蹈傩舞演变而来的,始于周朝。这种傩舞表演,在我国的许多民族和国外的许多民族都很盛兴,多数表现形式是广场舞蹈。最初的“篓子灯”是农民们把劳动器具“筐”用纸糊好,再绘以各种脸谱,高举过头,进行舞蹈。这主要是先人驱除瘟疫的一种活动,大伙都称之为篓子灯。后经演变,由较为轻便的“篓子”替代了“筐”。

5

6

7

丰南篓子秧歌,其实属于多姿多彩的冀东地秧歌。她是民间村民在劳作之余,娱乐休闲时,大胆创作出来的。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把民间常见的篓子艺术化,绘成各种脸谱,戴在头上,作为面具。既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把艺术同劳动和创作结合在一起,歌颂了朴实的劳动者。同时,篓子又成为了巧妙的道具,它既可以表现渔民打鱼、装鱼的艰辛,也可以表现劳动后的欢乐。”篓子秧歌”以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海祭、海魂、海搏、海欢四个舞段,表现了渤海儿女善恶分明,阳刚粗犷的胸襟,洋溢着与海同欢,明快热烈,喜庆丰收的气息,从而揭示出渤海儿女勤劳朴实、善良聪慧、团结拼搏的深刻主题。音乐设计以冀东唢呐、铙钹、鼓为主要乐器,大唢呐音调浑圆。突出渔民的博大胸怀,小唢呐的清新悠扬,反映女青年的欢欣,委婉起伏,千回万转,高潮迭起,时而风平浪静,歌声悠悠,相映成趣。节奏起伏跌宕、层次流畅自然,充分揭示了冀东文化的博大精深。

8

9

10

11

此次参加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南丰面具舞蹈文化周”展演活动,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4支表演团队,涵盖非洲、南美洲、东亚及国内11个省份,集中呈现了国内外颇具代表性的民间面具舞蹈。   

16

17

18

“丰南篓子秧歌”全程表演及踩街展演给南丰观众及其他团队留下深刻良好印象,充分展示了家乡风采!

冀公网安备 13020702000135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