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文风采
我的家庭故事征文(一)爱在春风化雨中传承
信息发布:管理员 日期:2018-06-04 查看:4148次

清明节一大早,儿子就在帮着他老爸准备为太祖母扫墓的祭品。看着他专注肃穆的神情,有关婆家的往事细雨般飘过,点点滴滴浸润心田。

第一次走进婆家,见到老公的奶奶,老人年近九旬,身体硬朗,和蔼慈祥。公婆和哥嫂对老人敬奉有加,一家人其乐融融。当天晚上,我去后院厕所,婆婆说天有些黑,我陪你去。我婉言谢绝了。正值寒冬天气,朔风凛冽。当我从厕所走出时,只见婆婆正在不远处---原来她一直在外面等我。冷风中,心一下子感觉很温暖。从那儿以后,我夜晚去后院,婆婆总是陪在我身边,一直到家里翻盖了新房,后院安装了电灯。院子里有棵核桃树,婆婆知道我喜欢吃糖炒核桃仁,每年晒好核桃,她都会砸开来,细心剥出果仁,用糖炒好了带给我。每次饭桌上我不好意思伸筷的凉菜,她都会在饭后重新切一些,让我尝尝。给我的印象,婆婆是个温和体贴的人。

温和的人也有严肃的时候。婚后我们住在城镇,儿子两岁时送到婆婆家。那时,儿子已经满地跑了,嘴巴很乖巧,常常倒在太祖母的怀里,“老太、老太”叫个不停。对这个最小的重孙,奶奶喜欢的不得了。初次送孩子时,正是夏天,我给孩子一根冰糕,就转身帮婆婆做饭。一会儿,儿子跑过来,对我说:“妈妈,老太嘴馋!老太总是盯着我的冰糕看!”婆婆抬头看看孩子,又看看坐在堂屋的奶奶,什么也没说,立刻转身出去了。一会儿手里举着一支同样的冰糕回来了,并把它双手递给奶奶,回头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这九十岁的老人哪,看着还是大人,其实脾气和心气就跟一两岁的孩子似的……”我脸上有些发烧,为自己做事不周而心下愧疚。从那以后,只要给孩子买的吃食,都要买双份的,其中必有一份是给奶奶的。每逢赶集上店,我也会学着家里人的样,买些老人爱吃的切糕、糖葫芦什么的,或者帮她换件新罩衫,或代替婆婆为她梳头、洗脸。

有一次,听老公讲起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亲戚送了一只野兔,兔肉炖好上桌,婆婆一向都谦让老人孩子吃,并未伸筷。公公大概感念婆婆的辛苦,破例夹了一块肉放到她碗里。没想到,奶奶竟当场放下碗筷,伤心的撩起衣襟擦眼泪,弄得公公很窘迫,赶忙把肉转到自己碗里,奶奶才作罢。听了这段往事,我和嫂子表示不服:“奶奶太过分了吧,公公疼自个的媳妇有错么!”婆婆笑眯眯的摇摇头:“你公公五岁就没了爹,奶奶含辛茹苦把大小五个孩子拉扯大,那年头,日子艰难,老人家多不容易啊。就算有点封建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老人平时待我很好。避开老人,你们公公也很惦念我的。”看着婆婆一脸的满足,我和嫂子唏嘘不已,感叹婆婆善良宽厚的心。自从婆婆进门,奶奶就一直跟婆婆过,娘俩相处的非常和睦,奶奶虽高龄,却坚持力所能及的劳作。有时,看着奶奶为我婆婆的寒腿耐心缝制羊毛护膝的情景,很难想象昔日吃兔肉的那一幕。大概在四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在琐碎生活的摩擦与包容、贴心与关爱中,两人的关系已经亲如母女了。

在婆婆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家人非常和睦,家庭氛围特别好,相应的,邻里关系也很融洽。街坊邻居的婶子、大娘们,心里有事都愿意和我婆婆说,家长里短,或纠纷,或八卦。婆婆总是和颜悦色的倾听,对那些闲言碎语,她话很少,给出的意见或建议也很有大局意识,总是把人家家里的安定团结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开导和调解,这些女人们常常是沉着脸进,笑着脸走。不论是在滨海镇还是在胥各庄工作,我们夫妇都会隔一两周就回老家看望一次。有时候也会到邻居家串门,婚后至今20年来,从邻里们那听到的,都是婆婆怎样夸奖我和嫂子的话,没有过一次婆婆在外面指责嗔怪我们两个儿媳的闲话。有一次,亲戚在我家大诉儿媳的不是,她走后,婆婆感叹说还是自己有福气,两个儿媳妇都顺孝贴心。看着她满意的笑脸,我心里清楚,并非我们做的多好,是婆婆对我们视如己出,并用她自己对待婆婆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用婆婆曾经的话说:一定要拿儿媳当闺女看待,自己闺女好不好,当妈的都没必要向外人数落。

在婆婆的精心照顾下,奶奶活到105岁高龄。95岁以后,老人身体不如以前了,天一冷就会咳嗽。于是,每年冬天取暖期,婆婆都带着奶奶和我们一家三口住到一起,在楼房里的恒温中,奶奶摆脱了咳嗽的纠缠。大家住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每天一早一晚,婆婆负责奶奶的生活细节,我主动承担起做饭的任务,尽量不让婆婆太劳累。除了喂饭洗脸洗衣梳辫子,端屎端尿外,婆婆还定期为奶奶洗澡。我按照她的吩咐准备了一把椅子,放在淋浴器下方,婆婆扶奶奶坐在椅子上,把她的双脚泡在一个接满温水的大盆子里,免得着凉,然后轻轻打开花洒,为她淋浴。婆婆耐心的做着这一切,神情泰然,如同面前的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那些年,婆婆和奶奶在胥各庄待得很舒心,每年冬天,我还会邀请婆婆的老姐姐带着孙女,从古冶过来住上十天半月。看着不常见面的老姐俩亲亲热热的朝夕相处,我觉得这份亲情,是对婆婆的一种宽慰。

从小,儿子一直以给他老太端茶奉水为责任,特别是我们暂时不在屋里时,老人就会呼唤孩子的乳名,让他把水杯递过来。看到老人要站起来,儿子立刻取来拐杖放到老人手里,做这些事,他乐此不疲,并以此为骄傲。从小到大,每次吃零食,他都懂得分成两份,饼干、水果、冰激凌……他都和老太分享。105岁,老人无疾而终。葬礼上,儿子哭得像个泪人,与堂兄跪在爸爸和叔伯身后,向祭奠来宾庄重回礼。几个月后,有一天从睡梦中醒来,问我:“妈,你想不想我老太?”我知道是他自己在想念老人了。

那年以后,每个清明,儿子都主动要求和爸爸一起去给老人扫墓。看他郑重的神情,我感受到一份春风化雨,感受到了一个家庭的爱与传承。

稿件来源:区财政局  赵磊

冀公网安备 13020702000135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