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微小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生命活的细胞,它的运作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所以,良好的家庭美德与风尚不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缩影。
提起家风、家训,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身边的是父母对我的谆谆教诲,他们的悉心教导时刻提醒着我,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一直伴随着我从童年到现在。
记着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是身体不舒服要及时报告老师,我的爸爸也不例外,但是只送我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然孩提的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但是它像座右铭一样一直印刻在我的心里。妈妈的话语是那么细腻,又是那么温柔,如沐浴春风一样洗涤着我精神的世界。爸爸语言尽管粗犷、直接,但每一句嘱托都涉及到我的生活。字字都道出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寄托与关怀。
等我上了初中,处于青春期的我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错过跟爸爸、妈妈的吵闹。每次都是把我妈气的脸通红,但是妈妈并没有过分的打我、骂我,而是选择默默的离开,腾出时间让我自己独处,静静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爸爸见证了我们母女吵架的整个过程,作为旁观者,他总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我怒气冲冲的跑回自己的房间,扑通一声趴在自己的床上嚎啕大哭,不跟任何说话,也不吃饭,但是爸爸每次都会给我留着饭菜。到了晚上,妈妈静悄悄的走到我的房间看看我是不是已经睡着了,如果睡着了,妈妈总是给我整理整理被子,这时,母爱是静谧的,父爱是无息的。如果我没有睡着,妈妈会主动跟我谈心并且采取三步骤战略:一,是什么。二,为什么。三,怎么办。妈妈并且会及时因为她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向我道歉。而此时的爸爸却在厨房为我加热早已经放的没有温度的饭菜。那一刻,母爱是有声的,父爱是无声的。
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即将迈入大学的校门,上大学对于全家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也是家里人期许很久的事,同时这也代表着我要孤身走出千里之外完成自己的学业。爸爸妈妈开始担心我能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会不会因为想家自己偷偷的哭。而我一心扑向我所向往的大学,脑子里浮现出各种好玩的遐想,根本没有顾及到父母发愁的面容以及担心的眼神,只是不停地注视着我、嘱咐着我,视线从来没有从我的身上离开。面临这种形式的离别是开心的,也是不开心的。
九月六号开学的那天,是我跟我爸爸出远门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父女俩的第一次远行。这一天让我永生难忘,它也是记载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永恒的记忆。
从邯郸到秦皇岛,我跟爸爸没有买上硬座票,更别说是卧铺等高级座位了,两张都是无座的,但是要经历600公里的长途跋涉,其中路途中有位好心的阿姨主动让座,爸爸选择让我做。到了秦皇岛是凌晨三点半,我们就在火车站等到了天亮,之后将我送到了大学校园,等我一切安顿好,爸爸转身就走了,离开校门的那一刻爸爸流泪了。这事是我妈妈在我放暑假回家的时候告诉我的,我回忆起了爸爸离开学校跟我说的话:“自己独自在外,要多做好事,在外面受点委屈不算什么,能忍就忍了,吃亏是福,不是在咱们自己家。受点苦也没事,想想长征两万五。做一个善良的人,能吃苦的人”,爸爸不仅对我谆谆教导,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为我树立了良好的示范。
现在的我,已经成功的成为千万上班族当中的一员。再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妈妈会经常说道;“不管你在哪里上班,都要勤奋、努力,有一颗上进心,与同事们好好相处,别动不动就耍你的小脾气。一定要踏踏实实的给人家干活。”爸爸说;“自己要照顾好自己,过马路注意安全,想回来的时候给我们打电话。”他们的话将有声的语言化为无声的教诲通过千里的信号光缆传递,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我,改变着我,激励着我。
是妈妈的熏陶点燃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先学会自我反思,在与人发生分歧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在为人处事上学会忍让和善良。
是爸爸的行动感染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有信念,在与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冷静,在生活当中要学会吃苦和付出。
所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在无声的世界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倡议: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传承良好家风。
稿件来源:区就业服务局 任瑞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