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闪耀着人们以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中华美德,也在我们发展与进步中渐渐散出光芒,于是中国便有了“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而当一个文化之都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时,中华美德的光芒却因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冲击,被人们忘却。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与使命。
家是社会的细胞。好家风能纯民风、净社风、转作风、正行风、促党风、优国风。对每一个人而言,弘扬好家风、释放正能量,既是实现个人梦的理智抉择,也是助推中国梦的应有担当。
今年已80多岁的付友琴老师,1995年搬到教委楼,热爱工作,乐于奉献。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她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凭着“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着。工作中,时时处处以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勉励自己,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她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那些残病儿童、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树立起信心,资助贫困生,让他们都能健康成长。工作之余,总不忘给自己“洗脑”、“充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学历进修,把终生学习贯穿于一生。“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是她教书育人的准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她当教师的本色。
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付友琴老师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与丈夫结婚60年来,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结婚后,她对公婆敬如父母,对丈夫的弟妹亲如兄妹。坚持每月给公婆家里送钱,从无怨言。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干不了活,她主动把公公婆婆接来和自己同住,每天买许多营养品为公公、婆婆调理身体,下班后陪婆婆散步,锻炼身体。经过细心照料,公公、婆婆身体有了很好的恢复。直到公公婆婆去世一直把付友琴老师当做亲生女儿。
甘心付出、不求回报、母爱胜天。任何一位母亲对自已的孩子都会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可以牺牲自已的一切,乃至生命。母爱是一种胜于一切的感情,是一种甘心付出、蜡炬成灰的思想境界。当子女取得成绩的时候,母亲会感到高兴和欣慰,当子女有不开心的事时,母亲会感到焦急不安。做为母亲,她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的过程,也一个自我锻炼和提高的过程,为孩子今天取得的成绩而开心、而自豪。同时,她也将继续去努力、去付出,去践行“母爱”的真谛。
付老师虽年事已高,仍精神矍铄,心态平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每天过着愉快地有规律文明健康的生活,她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十分英明,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社会和谐,自己退休多年,待遇优厚,子女孝顺,家庭和睦。
家风是个古老的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设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品德和力量的源泉。
稿件来源:建设楼社区 王 洋